世纪年代中国高等造船工程学科整合与发展的苏(14)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造船工程学科招收研究生为例,1953年11月27日,高等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暂行规定(草案)》,规定“凡聘有苏联专家(或人民民主国家

以造船工程学科招收研究生为例,1953年11月27日,高等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暂行规定(草案)》,规定“凡聘有苏联专家(或人民民主国家的专家)或师资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均应担负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研究生毕业后应能讲授所学专业的一、二门课程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18]266。1955年,交大造船工程学科开始招收研究生。1955~1959年的研究生招生情况详见表1。

“苏联路径”的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缺陷,比如过细的专业设置,知识结构狭窄的专才教育等,当然最根本的缺陷在于一切按领导的意志和规定办事,束缚学校办学、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名校和人才的脱颖而出。但从总体上来说,“苏联路径”的特点和优点在交大造船工程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从微观上看,苏联的教学计划严谨和严密,课程设置重视理论,重视实验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些教学环节,重视教学法的研究。再加上当时船舶制造专业也未过细划分(后来分军、民等专业并非是学苏联的),在课程体系上加强了船体结构和结构力学的内容,在教材上重视专业的理论基础等。凡此种种,对于后来提高造船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还是有所裨益的。

3.2 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船舶领域人才

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路径,虽然由于实施过程中比较急,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但整体上还是助力了中国造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新中国船舶工业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交大造船工程系源源不断地为国内各大船厂、科研院所、海军部队、行业主管机关输送了一批批杰出人才,这些毕业生,在工作单位不仅工程技术能力非常强,而且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能力都比较出色。因此可以说,交大造船学科的成长与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始终紧密相连,我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水翼艇、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航空母舰和第一台载人深潜器的背后,都能看到交大造船工程系毕业生的身影,他们是中国造船工业从仿制转向自主设计过程中做出卓越功勋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自20世纪50年代前后到80年代在交通大学造船工程专业深造过的,并在舰船领域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专家有很多。例如:黄旭华、沈闻孙、徐岂南、朱英富、董世汤、吴秀恒、郑明、邓三瑞、尤子平、胡传治、王荣生、陈昌炽、王业震、胡永良、李锡群、俞宝均、赵耕贤、张广钦、李柱石、范有年、杨葆和、陈金海、赵永甫、范模、徐青、胡可一、汪玉,等等[11]。他们其中既有主持国家重大国防工程设计的院士专家,也有精通各类民船研发的船舶设计大师;既有为海军装备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的将军,也有主管全国船舶行业各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社会贡献是交大造船工程学科自成立以来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成就和优良传统的写照,也是“新工科”的背景下进一步书写学科发展辉煌的新起点。

4 结语

20世纪50年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在此过程中,交通大学高等造船工程学科经过院系调整、上海造船学院的筹建以及交大分设两地与独立办学等一系列的学科整合历程,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在统一管理、专才教育、师资建设、科学研究及战略规划等多方面均贯彻了苏联路径,不仅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相配套的造船工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期间所做的探索为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坚实发展的基础与后劲,为传统优势工科向当代“新工科”转型提供了启发和借鉴。然而,苏联路径也有它的根本缺陷,如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重理轻文的院校与专业设置,知识结构狭窄的专才教育,条块分割的部门办学等所谓的“社会主义特征”,大大束缚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后来逐步予以废除或改革了,但苏联高等教育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qikandaodu/2021/0727/845.html



上一篇:微生物网课我的博士预备课程
下一篇:延期通知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学术研讨会延期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