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从著录题跋辨析古代书画——倪瓒《梧竹秀石图(6)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4 图5 吴升说此图书法端古,是早年笔。安岐说此图不是倪瓒多用的王羲之法,而是宗法欧阳询。与存世最早的《水竹居图》比较,《水竹居图》中倪瓒

图4

图5

吴升说此图书法端古,是早年笔。安岐说此图不是倪瓒多用的王羲之法,而是宗法欧阳询。与存世最早的《水竹居图》比较,《水竹居图》中倪瓒书法已现北碑风貌,字体偏扁,上下结构字撇捺占据了大半。《梧竹秀石图》字体瘦长,又兼有个别字扁平,瘦长的字体像是有意拉伸。点划上有相似处,结构章法上确有区别(图5)。

题跋所涉人物

《梧竹秀石图》题跋中所涉主要人物四人,分别为倪瓒、张雨(贞居道师、雨)、王君章高士、仲素孝廉。

张雨,1282~1350年,又名天雨,字伯雨,号贞居子,又号句曲外史,钱塘人。20岁弃家为道士,书法学赵孟頫、李北海,师事虞集,为杨维桢所推重。著有《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⑨

倪瓒在二十六岁前已通过长兄倪文光与张雨相识。从《清閟阁集》《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中记载有相互交往的诗作,到《倪瓒画像》张雨题跋,到《云林先生诗集》中倪瓒记载“杭州有人传余死者贞居怆然……”,再到张雨已羽化、倪瓒72岁时在《题张长史杂诗卷》中提到“贞居道人诗文字画,皆为本朝道品第一”,以及明清诸多名家记载等均有体现。

然而王君章高士、仲素孝廉又为何人呢?笔者在考证时发现,一是无人详解,二是庸人曲解。如一篇名为《元释日章〈万里长江图〉考》的文章,为了证明释日章和倪瓒、王蒙的关系密切,竟然将《梧竹秀石图》说成是倪瓒为王蒙和释日章所绘,将“王君章高士”解为“王(蒙)君、(日)章高士”,实属述而不考。

笔者查“王君章高士”最有可能是道教重要人物、医学家、养生学家、画家王珪。王珪,约1264~1353年,字君章或君璋或均章,号中阳,道号洞虚子、中阳老人,吴郡(苏州)人,祖籍河南开封。初任辰州路同知,1301年左右辞官退隐常熟虞山中,卒于九十余,著有《泰定养生主论》。⑩

倪瓒、张雨与王珪的关系虽没有明确史书记载,但元代字君璋,称高士,住常熟山中的修道之人唯有王珪符合。明代邓韨《常熟县志》记“王珪字君璋,其先汴人,天禀灵悟,博览载籍,悉契其旨,尤深于凝神养气之术……中岁药室于虞山之间,澄心观道益有所得,其居曰中阳丹房。注道德经撰泰定养生主论……善鼓琴,又工画,布置繁密意趣幽。赵孟頫器重之,号中阳老人,晚辟榖,年九十余而卒……”。

《泰定养生主论》后有明代建安杨易跋“右泰定养生主论一编,予得之藩恭东皋冒公旧书,但称洞虚子、称中阳竟不知作者名氏,比读匏庵吴先生集(吴宽《匏翁家藏集》题海虞钱氏所藏王君章虞山图),始为元之其人王均章之书也。其略云,均章名,自号中阳老人,生元盛时,年未四十。弃官归隐虞山之下。慕丹术,尤邃于医。年余九十而卒……”。相关元史中记载姓王字君璋的还有王玉汝,但其元宪宗壬子(1252年)卒,故最有可能的当属王珪王君璋。

再考仲素孝廉。元代字号为仲素、与倪瓒有渊源的文人,或可确定为缪贞。缪贞,字仲素,自号乌目山樵,世居常熟,官至江浙掾史,后隐居不仕。善八分书、小篆,虞山篆刻创始人之一,收藏家,家建有述古堂。著有《书学明辨》。

明姚宗仪《常熟县私志》记“元缪贞,字仲素,好古博识,隐虞山下,吴中闻士皆礼重之,善八分,致道观《虞山福地》篆字,《李烈士碑》隶书其迹也……所著《书学明辨》行世”。明邓韨《常熟志》、清冯桂芬《苏州府志》均记相似内容。

缪贞与倪瓒、张雨的关系可从以下证:杨维桢《题缪生佚写林塘图和倪元镇韵》记载:“常熟缪贞,字仲素,为江浙掾史。次子佚,字叔民,年几冠,读书能画”,可见倪瓒、缪贞之间有往来。通过高启的《青邱高季迪先生诗集》也可知倪瓒、缪贞之交集,诗集中多处记载高启与倪瓒的题诗、赠答,可证倪、高之交,而诗集中高启专门为缪贞作“乌目山樵赞”一首,可见三人具有关联。另缪贞应也是张雨崇拜者,张雨的“外史自赞画像”后有杨维桢跋文一段,怆然缅怀张雨,再后便有“至正壬寅秋八月十有八日,海虞缪贞、吴郡余大亨、昆山顾元臣同观,弟子萧登拜题”题跋。(图6)

余论

通过对著录、题跋、笔墨的分析,《梧竹秀石图》有明清著录及收藏(未对藏印进行分析),所涉人物均存在并有事实联系。但亦有文中例举若干存疑处,值得商榷和进一步研究。

相信任何书画家在70余年的绘画创作中一定存在变笔之试,我们无法穿越元代与云林居士、句曲外史对证,唯有期待更多倪瓒同类风格作品被发现,或有更多关于题跋、著录证据出现来解答诸上疑问。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qikandaodu/2020/1222/493.html



上一篇:四载剧校史,幽微大时代——评顾振辉的上戏民
下一篇:启明星C类计划的经历让我更关注接地气的科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