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场域与语境丁玲文学思想变迁的几点考察(3)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再说说叶圣陶。 沈从文在1934 年出版的《记丁玲》一书里曾这样说:“她(丁玲)于是开始写了《在黑暗中》以次诸篇章。对于这个新作家的写作,给了最大

再说说叶圣陶。

沈从文在1934 年出版的《记丁玲》一书里曾这样说:“她(丁玲)于是开始写了《在黑暗中》以次诸篇章。对于这个新作家的写作,给了最大鼓励的,实为那时《小说月报》的负责者叶圣陶。《小说月报》用了她的文章,且随即就寄给了一笔出乎两人意料以外的报酬。得到这笔稿费后,两人真不知道怎么办。作品刊载后就证明了编者的见识,超人一等,对于这无名作家作品的采用,并不见得错误。”?这里说的是1927 年12 月,著名的《小说月报》18 卷12 号的重要位置,刊出了一篇名为《梦珂》的小说。小说感触深挚,描写细腻,极具特色,因而引起很大反响。不久,同一署名“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又在《小说月报》重要位置刊出。这篇“日记”,以青年女性追求理想灵与肉统一生活的描写,来表现一代觉醒者的苦闷和热望。由于主人公精神思想展示大胆而袒露,一时间,引发了更强烈的反响。再就是《暑假中》刊出,《阿毛姑娘》刊出……《小说月报》破例地为一个不知名的作者连续发表小说,并且均占重要位置,这实在有些罕见。自然,这有赖于丁玲作品的水准,但也离不开编辑的大力推举。这编辑,就是文学研究会主将,当时在文坛已颇有名声的且只年长丁玲十岁的叶圣陶。正如丁玲后来对他所说的:“当年要是您不发表我的小说,我也许就不走这条路。”?

不仅如此,叶圣陶当年在编发了丁玲这几篇小说后,又给丁玲写信,从中牵线搭桥,帮助丁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于1928 年出版。得益于叶圣陶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帮助,小说得以连续发表,小说集得以顺利出版,丁玲的名声在文坛越来越响亮起来,与初来咋到时的蒋冰之已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1931 年丁玲在《北斗》发表中篇小说《水》,则实现了从个体叙事转向宏观叙事的写作模式的标志性转折及成功。在《水》这部作品中,丁玲把目光投向当年中国十六省洪水浩劫中的劳苦大众,以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为底色,描绘一群苦难、流亡的农民,在希望层层破灭后,终于觉醒并认清剥削阶级的丑陋面目,从而勇敢地起来斗争的故事。《水》的发表,一度引起冯雪峰、茅盾等左翼文艺评论家的关注和称赞,认为它是“新的小说的诞生”?。

1932 年“一·二八”战事发生后,由鲁迅、茅盾、陈望道、胡愈之、周作人、叶圣陶、郁达夫等四十三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丁玲位列其中。这表明,年轻的丁玲正式以著名作家身份跻身上海文化界,成为以鲁迅为领袖的左翼作家联盟阵营中影响力较为广泛的文学旗手。这也意味着,到这一时期,丁玲通过先期文学创作在上海场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华丽转身,将自己融入时代的先进潮流之中,并牢牢把握着风向的变化,开始过渡到上海场域的下半场。

1933 年5 月14 日,因编辑进步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占领进步阵地,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丁玲遭国民党当局秘密绑架,并被幽禁于南京,开始了她所谓的“三年囚居”生涯。?为此,上海文化界发起一场影响极大的营救活动,蔡元培、杨杏佛、邹韬奋、胡愈之、林语堂、叶圣陶、郁达夫、沈从文等三十多位社会上流和文化名人联名致电南京政府,要求释放丁玲等进步作家。“五月二十三日,与蔡元培、杨杏佛等联名致电南京国民党当局,抗议逮捕作家丁玲和潘梓年。”?客观上看,丁玲被捕成为当时各界众所关注的大事件,众多知名人士冒着风险在媒体上联名请愿。也有参与者引来杀身之祸的,如6 月18 日,杨杏佛就被国民党所暗杀,郁达夫闻讯后所作七绝《悼杨杏佛》可为此一证。而在此之前,相较于丁玲的勇敢和执着,郁达夫则出于安全考虑,不仅退出了以上海为斗争中心的文艺战场的“左联”,还因国民党高压政策而不得不举家迁回杭州,甚至一度婉拒了文坛领袖和精神同道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提出恳切的规劝和忠告。这一点,他曾对《郁达夫访问记》的作者许雪雪说:“在左翼作家联盟中,最近我已经自动的把‘郁达夫’这名字去掉了。”?新近一些研究表明,在这场声势空前浩大的营救中,相当一部分人是置生命安危于不顾而参与请愿。这也侧面表明时年二十九岁的丁玲在文学界、文化界乃至政治界的地位了。“1932 年底到1933 年5 月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期间,她已经成为具备全国性影响的著名革命作家。”?丁玲用不到十年的工夫,完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这一时期的丁玲不仅登上了上海场域的制高点,把握了时代的思潮,掌握和熟稔了革命文学的话语模式,也开始较为从容地分有了上海文坛的权力。可以说这是一次带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冒险的转型,也为未来加快速度走向延安这个新的场域埋下伏笔。“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成就和她为此而付出的代价,为她后来进入解放区工农兵文学并且在意识形态上基本上适应了这种文学对她的要求做好了准备。她的写作身份,已经正在由独立女性身份大幅度地向着‘革命者’身份跨越。”?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qikandaodu/2021/0707/785.html



上一篇:曹洲的诗
下一篇:老年慢性病患者延续性健康管理需求及影响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