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场域与语境丁玲文学思想变迁的几点考察(2)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个新文学青年正在成长。 三 1922 年2 月,丁玲怀着一颗寻求真理的心和王剑虹等一行六人从湖南前往上海。⑦在上海期间,她们先是入读平民女学,后又

一个新文学青年正在成长。

1922 年2 月,丁玲怀着一颗寻求真理的心和王剑虹等一行六人从湖南前往上海。⑦在上海期间,她们先是入读平民女学,后又转往上海大学文学系听课,同时参与社会运动。可以说,这是丁玲迈进大都市上海的第一步,也是她日后走向现代文坛高峰的一个机缘。当时的上海,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传播先进思想的集散地。

那么,去上海的初衷到底是什么,丁玲自述主要是“要学最切实用的学问”。作为丁玲的同乡和早年挚友的沈从文描述得可能较为明确:“几个人过上海的目的,似乎是进入上海大学,那时节的上海大学,有几个教授当时极受青年人尊敬目前还为世人所熟习的名字:瞿秋白,邵力子,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沈雁冰,施存统……她们一到上海,自然在极短的时间中就同他们认识了。”⑧因此,沈从文认为,丁玲去到上海大约是想认识一些“当时极受青年人尊敬目前还为世人所熟习的名字”的人。毫无疑问,丁玲做到了。当时的上海,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最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播先进思想的高地。这一时期,她在上海最大的收获便是积累了早期成长的两种重要人脉资源,一是革命思想和先进理论的传播者,如陈独秀、瞿秋白、刘少奇、陈望道、邵力子等早期共产党人,其中瞿秋白是丁玲上海时期思想转折最为关键的引路人,李达夫妇则成为丁玲20 世纪20 年代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持者。二是文学前辈和精神同道,如鲁迅、郭沫若、沈雁冰、叶圣陶、俞平伯、郁达夫、戴望舒、施蛰存、沈从文等,这为以后丁玲进行文学创作,发表文学作品,进入文学圈子,执掌文学刊物,积蓄了难得而又珍贵的良好资源。

这里首先来说说鲁迅。

鲁迅出生于1881 年9 月,年长出生于1904 年10月的丁玲整整23 岁。20 世纪20 年代的鲁迅之于丁玲,无论是年纪辈分,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天壤之别。丁玲自认为鲁迅对她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同一般。她说在鲁迅的书里,认识了真正的中国社会,鲁迅细致、尖锐、深刻地把中国社会、中国人解剖得那么清楚,令人凄凉,却又使人罢手不得。“鲁迅真是一个非凡的人。”⑨这是丁玲在阅读鲁迅作品之后做出的一种直觉判断。同时,丁玲利用各种机会如饥似渴地寻找鲁迅的小说、杂文,翻旧杂志,寻找过去一些深刻的篇章,买刚出版的新书,一篇也不愿漏掉在《京报副刊》《语丝》上登载的他的文章,“我总想多读到一些,多知道一些,他成了唯一安慰我的人”⑩。身处北京的丁玲还鼓起勇气给从未谋面的鲁迅写信。当时,鲁迅对丁玲一无所知,也有资料认为是信件署名误会,导致鲁迅没有给丁玲回信。在《鲁迅先生于我》一文中,丁玲毫不掩饰青年时代对文学偶像的崇拜,她认为只有鲁迅才能在困局中给予自己一线光明和力量,“唯一能系留我的只是鲁迅先生的一封回信”?。丁玲对鲁迅这种近乎精神父亲一般的崇拜,是否源于早年失父的经历,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凡心所向,素履以往,最终迎来他们之间的伟大聚面及长达五年的友谊。

丁玲与鲁迅见面是1931 年的事了。当时她受左联的委托在上海筹编文学刊物《北斗》,她想在刊物上刊登一些质朴而有冲击力的插图。冯雪峰得知后,在1931 年7 月31 日带着丁玲来到北四川路的鲁迅家。当时鲁迅正为柔石等烈士的惨遭杀害而痛心,便为《北斗》选了一幅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刊登在创刊号上,以此表达鲁迅对柔石等烈士的纪念。?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正式见面,在此之前的5 月,丁玲第一次参加左联会议时,曾远远地见过鲁迅。?

此后,丁玲多次到鲁迅家去,也多次在左联的会议上碰面,鲁迅开始对她有印象,逐渐关注。丁玲的《水》出版后,鲁迅向她要了十几本,将这些书推荐给他的朋友们,以扩大丁玲的影响。?特别是1933年5 月14 日丁玲被绑架后,鲁迅除了联合知名人士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议外,还对丁玲母亲的生活十分关注。他与上海良友图书公司联系,将丁玲的小说《母亲》的稿酬,分期汇寄给丁母,以解她生活困顿之忧。?1934 年鲁迅与茅盾编选英译本中国短篇小说集《草鞋脚》时,选编了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水》等小说,他们是将丁玲的小说作为“文学革命”的成果予以推荐的。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学者整理斯诺于1933 年初采访鲁迅的手稿发现,斯诺曾问鲁迅当时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直言是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和田军。他接着说:“田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有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这大概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有人将冰心、丁玲、萧红作为三代女作家的领军人物并提。?可见,即便鲁迅年长丁玲不少,又非同乡,且在文学界已然巨擘,但依然不遗余力和力所能及地肯定、帮助、宣传和奖掖后来者的丁玲。这些弥足珍贵的例证,不仅可以解读出丁玲在鲁迅心中以及当代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也足以反过来探看鲁迅的心胸和眼界。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qikandaodu/2021/0707/785.html



上一篇:曹洲的诗
下一篇:老年慢性病患者延续性健康管理需求及影响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