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本期关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3)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负重信息采集系统: 术后康复不再“毛估估” 无论骨盆、髋臼还是下肢骨折的患者,手术后都会问医生一句话:“我回去以后该怎么走路?”为此,张长

负重信息采集系统:

术后康复不再“毛估估”

无论骨盆、髋臼还是下肢骨折的患者,手术后都会问医生一句话:“我回去以后该怎么走路?”为此,张长青团队研发了“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借助这张“康复处方”,让患者明明白白康复,踏踏实实走路。

“负重”是最具有骨科特点的康复指标。老王是位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3个月前,他带着一张近乎完美的片子出院,可如今却满脸颓丧地回来了。

复诊时,老王反复强调,自己一直按要求进行康复训练。但医生却发现,他走路的步幅很小,脚步很轻。事实上,负重对下肢康复十分重要,但患者往往由于过于谨慎,不敢用力踩,使骨头得不到负重训练,无法生长。

如何精准掌控术后负重康复训练的度,把量化的指令明确传递给患者?张长青坦言,目前,医患间缺少一个信息检测、反馈、沟通平台。

由张长青教授牵头,朱振中博士为课题骨干,联合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及国内多家企业共同完成了“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项目。

有了这台加装智慧负重系统的助行器,患者只需将手扶在上面,穿上具有无线传感功能的测力鞋,即可实现双向可视化康复负重训练。通过医患信息平台,患者在家,就可完成专业的个性化康复。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将通过远程系统上传后台,由医生进行评估、反馈。通过项目的持续推进,未来,基于大数据云端处理,研究团队希望能给出适合亚洲人的“康复处方”。

“无线传输测力型助行装置及负重信息采集系统”初代样机一问世便获得业内关注,获得中华医学会第十届骨科学术会议首届“最佳设计奖”第一名,2019年还入选了上海市人工智能和智慧医疗成果。

通过负重信息采集云平台,利用精准大数据分析,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填补了国内外负重康复产品的空白。目前,该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专利协定3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及外观设计专利2项。

改进硬组织切片技术:

推动临床骨组织研究

随着居民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意识不断提升,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甚至在中老年中成为“流行病”。对此类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需要对骨组织有清晰的认识,病理切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不同于软组织病理切片,类似骨骼等硬组织切片技术流程复杂、成本高,在处理过程中,切片太厚、样本脱片等因素,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生物信号丢失,甚至改变骨组织结构,使很多敏感指标难以检测,或严重影响观察效果。因此,如何改进硬组织切片技术,一直是骨科领域研究的热点。

整个技术的突破点就在于一把刀片。经过10余年坚持不懈地研究,张长青教授团队、殷俊辉助理研究员通过改变钢材中碳、锰、硅、铬、钒、钨、钼、钴等成分的比例,经过特殊淬火方式反复硬化后,制作出可与骨等硬组织硬度完美契合的硬组织切片刀材料。

该硬组织切片刀在具有极佳硬度的同时,匹配了相应的韧性和耐磨性,使得它在切割硬组织时游刃有余,切片厚度可达到2微米~50微米。在硬组织切片方面的优势远远超前于国际知名的硬组织切片刀。

与此同时,为解决制片过程中的脱片问题,张长青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流体力学专家合作,研发出一款创新的防脱预处理装置,该装置使硬组织切片的脱片率从70%降到了10%以内。这项发明为硬组织的免疫组化及多重荧光创造了条件,为硬组织切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相关技术已申请了多项专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顾敏卓组稿(张长青 顾敏卓)

责任编辑: 小云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zonghexinwen/2021/0513/715.html



上一篇:上海交通大学在活性物质中发现无序超均匀的新
下一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许敏哥哥身份曝光,现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