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本期关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最后,人才与学科平台将会形成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围绕着科研技术创新、科室临床特色的形成,综合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会不断推出新发明、

最后,人才与学科平台将会形成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围绕着科研技术创新、科室临床特色的形成,综合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会不断推出新发明、新技术。在完成人才孵化后,人才将反哺于学科平台,回归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领域。

青年人才是学科发展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加强对青年骨干的培养力度,是推动学科更好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总而言之,医院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创造人才“冒尖”环境,让人才成长在临床工作的一线。

人才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应该像培养士兵一样,让人才在战场中磨砺出来,并且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水平持续提升。

临床篇

重塑关节 恢复行走自由

15岁的小周和很多这个年纪的男孩子一样,喜爱打篮球等运动。然而,端午假期的一次外出,却让他遭遇了一场车祸,幸好除了股骨颈骨折之外,没有生命危险。

小周在当地医院进行了股骨的修复手术,骨折的股骨被植入了钢钉。谁知命运却和他开了个大玩笑,因股骨颈骨折术后感染,导致小周的股骨头软骨缺损,关节消失,大腿站立时处于弯曲45°畸形,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质量。

摆在小周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进行保守治疗,二是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小周和家人辗转全国多家医院,医生给他们的答复大多是:这么小的年纪,现在置换人工关节太早了,能保守治疗的话,还是先拖一拖吧。即使要做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也要等到成年了才能做,而且人工关节需要15年~20年换一次,并非一劳永逸。

然而,保守治疗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如何取舍,对于这个年轻小伙来说都不是理想的结果。

经多方打听,小周一家来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张长青教授接诊后,认为小周的伤情刻不容缓,必须马上安排手术。

由于在车祸后长时间卧床,小周的右腿肌肉已经出现了严重萎缩,臀部肌肉更是萎缩得几乎不见了。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张长青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骨科疑难杂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张长青教授为患者小周进行了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术,手术采用肋软骨做关节软骨的表面修复供体,通过塑形重建了股骨头关节面。

通过术后的屈膝屈髋复健等,半年后患者小周获得了能够正常活动和行走的新髋关节,又可以重返校园,重返球场了。

科研篇

自体肋软骨移植:

破解大关节表面修复难题

关节软骨的缺损修复一直是骨关节领域的难题。“因自然老化、遗传、运动损伤等原因导致关节损伤的患者日益增多。我每次门诊都能碰上好几十例,并且患者呈现出低龄化态势。”张长青教授介绍,因关节软骨无血管、淋巴和神经分布,缺乏自身修复能力,往往需借助手术进行人工修复。

受制于材料使用寿命等问题,即便是在关节置换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对于60岁以下的患者,特别是对青年患者来说,在未来接受二次手术的可能性仍较高。

目前常用的办法是在病变部位打几个洞让骨髓渗出,骨髓中的血液和再生能力很强的干细胞混杂在一起,覆盖在缺损的软骨表面,形成纤维软骨。但关节软骨是透明软骨,纤维软骨与透明软骨相比,抗磨损能力、力学强度等都有较大差距,尤其对于面积较大、损伤较深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不佳。

为了能够找到人体大面积软骨修复的供源,张长青教授团队开始对肋软骨进行实验研究,证实肋软骨是一种透明软骨,并且肋软骨可与关节软骨和关节骨骼生长在一起。

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张长青团队将肋软骨首次用于股骨头表面软骨重建。无论是整体移植,还是结合马赛克成形技术,一段5厘米左右的肋软骨就可修复大面积骨软骨缺损,重建股骨头表面形态。由于肋软骨厚度较大,使用手术刀即可简单修整外形,使重建修复后的软骨表面与原始外形及周围软骨面形态相匹配,可个体化重建坏死股骨头软骨表面。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张长青教授还将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应用于修复膝关节病变软骨面。通过肋软骨移植重建方法修复变性剥脱的软骨面,使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在术后的得到良好改善。

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未来还可能实现损伤软骨表面的个性化重建,这样的“可塑性”是其他软骨重建手段所不具备的。此外,由于肋软骨量充足,甚至可以满足多次软骨重建及翻修手术的需要,对于年轻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zonghexinwen/2021/0513/715.html



上一篇:上海交通大学在活性物质中发现无序超均匀的新
下一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许敏哥哥身份曝光,现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