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接 力 ——传承蒋英先生的艺术衣钵和师德师(4)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也坚信东方会出现一缕晨曦。 让人人感知爱, 他们最终会感激你, 或早或迟, 他们将用感恩的泪水向你致意。 让生命绽放灿灿华光, 用微笑化解每个悲

也坚信东方会出现一缕晨曦。

让人人感知爱,

他们最终会感激你,

或早或迟,

他们将用感恩的泪水向你致意。

让生命绽放灿灿华光,

用微笑化解每个悲伤,

幸福快乐将会拥抱每一个宁静澄明的心房。

蒋先生走后的若干岁月,赵登营教授除了用心传承先生的艺术衣钵,还把先生爱生如子的优良品德延续下来——注重师生关系、课堂和谐氛围的营造,注重学生个体心理研究,保护每位学生的天性,通过各种方法开发学生潜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歌唱理念和快乐、自信的歌唱心态。

因材施教是蒋英先生的声乐教学精髓所在。赵教授得益于先生当年为他积累的大量曲目,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作品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题,提高演唱水平。他在各声部过渡声区的训练、音域的拓展和声部划分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所教授的学生多人次在国内外声乐比赛中获奖,多位学生成长为活跃在国内外歌剧舞台一线的青年歌唱家和国家级音乐艺术院校、艺术团体的骨干力量。作为全系日常教学工作量最大的教师之一,他从无怨言,欣然耕耘。除保证正常的教学外,他还经常率领在校学生赴国内外举办音乐会,去各地音乐艺术院校及师范院校讲学,受到热烈欢迎。近年来,赵登营还担任了中央直属艺术院团专业考核评委、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演出季评委和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亦曾多次受邀担任全国声乐比赛评委。

赵教授始终认为,成为一名称职的声乐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老一辈声乐教育家言传身教的受益者,他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年轻的声乐教师,使学子们在声乐求索之路上快乐成长。为发扬蒋先生教予的“积跬步以至千里”的精神,自2000年起,赵教授开启了边唱《冬之旅》边在各地高校讲学的历程。2010年,内蒙古大学正式委托赵登营教授担任艺术学院八名在职声乐教师硕士阶段的专业课导师,对他们进行专业上的指导。经过三年的探索,相关教学成果表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教师的歌唱和教学理念,学生们的演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提高!因此,赵教授便产生了到各地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学院)推广此种培训声乐教师的模式。从信阳师范学院开始,逐步推广到周口师范学院、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等,教学模式为每学期用三到四天的时间集中为教师上课,每次约培训八至十名教师,每位教师三节课,结束后布置回课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教学中打基础的必备作品,以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为主。在声乐技巧逐步提高后,陆续增加德语、法语经典作品等,以开阔教师们的专业视野。这样的师资培养模式,赵登营教授已经风雨无阻地坚持了近十年,一批又一批高校专业教师因此受益。他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向蒋英先生、沈湘先生等老前辈们坚守着自己的承诺!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恩师。2019年是我国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蒋英先生百年诞辰,为缅怀先生留下的丰厚的学术财富和令人仰止的人格魅力,蒋先生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赵登营教授率弟子们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大学音乐学院等高校进行了“纪念蒋英教授诞辰一百周年——舒伯特艺术歌曲音乐会暨赵登营教授学生音乐会”巡演。无论是赵教授本人,还是他的一众学子,都是蒋英先生无私奉献、谆谆教导的受益者。感恩教诲、传承师风,正是赵登营教授对恩师百年诞辰最深沉的纪念。此次音乐会巡演,每组作品间都穿插着赵教授讲述他随蒋英先生学习多年所见、所学、所思的动人故事。我们随着赵教授深情的讲述,仰望一个至善至美、至真至诚的女性,感受一个高尚纯净、温暖无私的心灵;音乐会也因舒伯特对生命的哲思主题而沉静。每每聆听,笔者都能感受到先生对赵教授在声乐真知、教学艺术、品格的至深影响,和赵教授对传承先生丰厚学术成果的接力之心。蒋英(1919—2012),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1936年,蒋英与家人随父亲蒋百里赴欧美考察,随后留在欧洲开始研习声乐艺术,尤其专注于德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和歌剧。1947年,蒋英与钱学森结婚,婚后举家赴美生活。1955年,蒋英夫妇冲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怀抱。归国后,蒋英先任职于中央实验歌剧院、不久调入中央音乐学院执教,后任歌剧系副主任。她拥有全面的艺术修养、深厚的文学功底,是我国声乐界欧洲古典艺术歌曲的权威之一。她因材施教、辛勤耕耘,一生培养出多位享誉国内外的歌唱家。她精通多国语言,擅长演奏钢琴和古典吉他。任教期间,她还编译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教材,翻译了松德博格的著作《歌唱音响学》等,撰写了《欧洲声乐技术和它的历史发展》等多篇学术论文。蒋英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师德与为人,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这样一位学富五车的歌唱家和治学严谨的教育家,在对赵登营教授二十年的培养中,又是怎样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呢?就让我们从赵登营教授的故事讲述中一一体悟吧。“1992年11月9日上午,怀着忐忑与激动的心情,我第一次推开了蒋老师家——阜成路8号院老旧三层楼里的那间琴房,那是一间布满书柜和老式家具的房间。蒋老师用温暖的目光打量了我一眼,说了句令我牢记一辈子的话:‘这就是教授的家,我不去追求时髦。’(这句话的分量,赵老师在日后的学习中才真正懂得其含义——读书、做学问必须要沉下心来,不能被物欲干扰初心。这句话透出的自信、自尊,也一直鞭策着赵老师甘心为了内心的追求而‘坐冷板凳’。——笔者注)老师优雅、高贵的书卷气质和善良、慈祥的本色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说说你找我干什么?’蒋老师温和地问。‘您教了那么多有才华的歌唱家,傅海静、祝爱兰、姜咏等,他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您能不能接纳我这个笨学生,把您的教学经验教给我,再培养一个称职的教师?我会尽全力学习的。’我说道。‘你真想学,我就免费教,以后每周六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就是你上课的时间。’就这样,蒋老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此后的每个周六,除了节假日特殊情况之外,我都会风雨无阻地骑车到蒋老师家里上课,老师的课有股魔力,让我时时欣喜盼望!轻轻推开老师的琴房门,我总会看到茶几上摆着沏好的龙井茶和几样小点心,三角钢琴上则摆着老师备好课的书和谱子,还有几盒专门为这节课录制的磁带。(每次上课前,蒋先生都会亲自录几盒磁带让赵登营课后带走,她要求他每天都要花时间去听好的声音,例如翁德利希、彼得·施莱尔、施瓦茨科夫、阿美玲、费舍尔–迪斯考、汉斯·豪特、路德维希等歌唱家演唱的德奥艺术歌曲。蒋老师一再强调学声乐首先要改变耳朵,要会分辨什么是好的声音。——笔者注)而蒋老师则已化好淡妆,穿着朴素、雅致、搭配协调的衣装,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所以,每次来上课,我也必然会注意衣着和站姿、坐相。“蒋老师说自己是那种‘老派’教师,上课前必须备好课,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我每次上课的压力都特别大。那段时间,我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则是泡在琴房里完成蒋老师留的作业,我319琴房的灯几乎每天都会亮到琴房楼关门的那一刻。因为,我知道必须要尽最大努力把课回好,才能无愧于倾囊相授的蒋老师!除了做好了回课准备外,上课时我还必须精力集中。老师的耳朵是那样灵敏,我不能有一丝懈怠,即便到了晚年听力下降得厉害(平时说话都要戴着助听器),但一上课,面对自己所热爱的歌唱时,她的耳朵就超常灵敏起来。我唱的每个音、每个字,她都会听得那么清楚、那么精细。如果没唱对,她的表情马上就有反应。“蒋英先生在欧洲求学期间习得的扎实艺术功底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她每天都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白天练琴、练声、做功课,晚上奔波于各个音乐厅……就是这样对音乐奋不顾身的爱,使她战胜了‘二战’炮火的威胁、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十年的刻苦学习,她掌握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并能熟练使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等多门语言,真正掌握了欧洲美声唱法的精髓。“作为中国德奥艺术歌曲研究和教学方面的权威,蒋先生还曾于198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为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名声乐教师、演员、学生举办了题为‘德国艺术歌曲发展简史’的学术报告,这是她为德奥艺术歌曲在我国声乐演唱教学领域推广普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短短四个小时时间里,先生边弹钢琴边演唱边分析讲解,并由学生傅海静、姜咏、杨洁等示范演唱有代表性的德奥艺术歌曲,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把这样一种严谨、陌生、体量庞大的音乐体裁带到了国人面前。这场报告的内容丰富翔实,介绍的许多作品在国内鲜为人知,在当时填补了我国声乐演唱和教学的空白!“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德国艺术歌曲是德国音乐文化继交响乐、奏鸣曲、古典歌剧、室内乐之后,为人类艺术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把诗词与音乐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她常说,艺术歌曲是一幅完整的画面,而咏叹调好比是这幅画面中的一个小局部;唱好一首艺术歌曲,必须把诗性与音乐性完美融合在一起。依据诗意,歌者必须知道钢琴部分的音乐在说什么,歌者和演奏者的呼吸要在一起,两个人的情感节奏要在一起,钢琴和声的变化与人声必须要呼应。明亮的大调、伤感的小调,歌者的音色须跟随钢琴的起承转合,一起在艺术的天堂里飞舞。艺术歌曲,是钢琴和人声的“二重唱”,没有高低之分,二者始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学习德国艺术歌曲最重要的是学会静下心来想象和思考,然后是一遍一遍地练习,一遍一遍地读词,一遍一遍地朗诵,一遍一遍地与钢琴合练。所以,自1997年起,我与我们院钢琴家张慧琴教授花费了两年时间共同打磨声乐套曲《冬之旅》,训练过程非常严谨、严格。“在古典音乐史上,几乎所有著名男中低声部的歌唱家都唱过舒伯特的《冬之旅》。那两年,我和张慧琴教授像两个小学生,虔诚地聆听蒋老师从语言到音符、从音乐到人性,逐字逐句地分析,告诉我们如何唱、奏才更贴近作品本意。1999年,在蒋老师执教四十周年音乐会上终得首演,一时好评如潮,可老师却只是淡淡说了句‘去唱吧’。于是,之后的几年,我在张慧琴教授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下,把《冬之旅》唱到了国内外许多个城市,先后演出了三十多场。”“2007年去德国汉堡贝希斯坦()钢琴艺术中心演出前,我们又来到老师家里上课,她坐在沙发上,轻轻地说了声‘开始吧’。第一首唱完,老师闭着眼睛什么反应都没有,我忐忑地看了一眼张慧琴教授,继续演唱第二首、第三首。直到十二首结束,老师一抬手,跟旁边的工作人员说,你去楼下把永刚(老师的长子)给我叫来。一会儿,钱永刚来了,问:‘您找我有什么事儿?’老师说:‘永刚,赵登营的《冬之旅》可以去唱给德国人听了……’终于通过老师这一关了!后来,《冬之旅》在汉堡的演出果然非常成功。德国观众用‘不可思议’来评价这场音乐会,汉堡国际音乐学院院长埃伯哈德·施密兹(Eberhard Schmitz)教授评价说,‘赵教授用他那热情、有力和富于表现的声音,准确的风格,清晰的德语,与钢琴家张慧琴教授的默契配合,满足了艺术的最高要求,使在场的观众为之倾倒、鼓掌欢呼。’德国的华人媒体还为此次音乐会特地做了一次专访,他们问我:‘很多人到德国是来学习的,而你从未来此学习过,反而是向德国人来展示自己在国内的学习成果的,这是为什么呢?’我自豪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有位好老师叫蒋英!“蒋老师患有常人难以忍受的头痛症,经常疼得就像孙悟空头上不断勒紧的铁箍。永刚对我说,‘老太太给你上堂课,头干疼五天’,可老师却说,她一上课头就不疼了。坐在钢琴旁,蒋老师就是一座山,威武挺拔,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她一直要求我看着她的眼睛。音乐是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她在抓紧每分每秒把宝贵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我,希望我能够传承下去。蒋英先生为学生抄写并翻译的德语作品歌词“1993年,当敬爱的沈湘教授离开我们时,老师的心情特别沉重。她对我说:‘赵登营,你现在要抓紧时间学,拼命地学,因为下一个要走的可能就是我了。’其实,沈湘教授生前举办大师班时也曾跟我说过,‘赵登营,我办大师班不是为我自己,是为了咱们系的青年教师啊。我要把我肚里的这点儿玩意儿都给大家!’李晋玮老师也曾对我回忆说,‘沈老师最看重你有没有来听他的大师课了,每次你来了,他都特别开心!’(沈教授是躺在赵老师怀里离世的,大师生命尽头那一份深沉的凝视,是赵老师一生不敢忘却的目光,冥冥中的缘分和比生命更重要的托付,让赵老师倍觉传承的份量!——笔者注)记得院医务室侯凤山大夫在蒋先生去世后曾专门到山东淄博烧制了印有三位前辈音乐家(蒋英、沈湘、林耀基)头像的磁盘,后面刻着这样的话——音乐是天空、是海洋、是森林,它带给我们快乐。音乐是血液、是细胞,它教我们健康成长。作为音乐人的他们担承着教育,担承着国家文化的建设。“蒋老师回国后拜师于民间艺人、戏曲和曲艺艺术家,学习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经历,使她能把习得的坚实的欧洲艺术文化功底和她从小耳濡目染的深厚国学底蕴,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融合,总结出了一套中国人学习演唱美声唱法的明确而严格的标准,那就是打开喉咙,放低喉位,以丹田为支点的胸腹式呼吸,强调各声区的过度训练必须做到圆滑、统一,充分的头腔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语言发音训练。这个理念应用在老师的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大道至简、直接易懂的‘蒋氏’声乐教学语汇。例如呼吸,老师常说‘咱中国人比外国人聪明,他们讲呼吸的支点是体会横隔膜的运动,这很难理解;而我们讲丹田、丹田的运动,你一摸小肚子就知道在哪儿使劲了’。讲到声音训练,她说,‘咱们中国人讲的练嗓子,练的不就是这里(喉头)吗?’在练习口咽腔共鸣能力时,老师运用开口哼鸣的办法使学生的口咽腔、软腭得到充分扩张。这种扩张可以使口咽腔的体积随着哼鸣演唱能力的提升逐渐变大,而这种变化又能改变学生的音色和音量,对像我这样声音条件不配套、口咽腔偏小的人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你能哼到哪儿,就可以唱到哪儿’,这条‘师训’在我日后训练假声男高音李梅里时得到了充分验证,李梅里也是第一位活跃在欧洲歌剧舞台的中国假声男高音。“2012年2月5日,敬爱的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虽然之前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当这残酷的一刻真地来临时,我还是难以接受!我把自己关在琴房里整整一周,老师安祥地坐在书桌前的画面时时浮现眼前。回想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我终于明白了老师教给我的令我一生受益的宝贵财富:一是活到老、学到老,在声乐演唱和教学的道路上永远探索、永不自满的精神;二是能敏锐、精准地辨别一个人声音好坏、规格高低的听觉能力;三是自觉自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十年的师生情缘,使蒋先生成为赵登营艺术和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导师,教学上有求必应,生活中无话不谈!赵登营也在蒋先生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了声乐之道和育人之理,成为一名学养丰富、会唱会教、能力全面的声乐教师!“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蒋先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师德风尚和深厚的学识涵养,更让赵登营教授在声乐教学道路上悟出了比声乐技艺更重要的人生准则,那就是“不随波逐流,沉下心来甘坐冷板凳,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更明白了传承衣钵、接力师风的重要性。正如音乐会结束时赵教授所言:“恩师蒋英是我面前的一座高山,令我敬仰,我每天攀爬,不敢怠慢;恩师蒋英是我身后的一棵大树,为我遮风避雨。她的恩泽更是惠及我和我的每位弟子。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恩师!”最后,赵登营教授用舒伯特D829号作品(赵教授现在的琴房门牌号码就是829,他每天在这里辛勤授课)结束了这场唱向天际的音乐会——再会,美丽的大地。直到现在,我才能理解你,当快乐悲伤离我们而去。再会,悲伤我的师长。我用湿润的目光感谢你,我带着快乐乘风而去,把痛苦抛向谷底。做一位慈爱宽厚的老师,把每个人引向光明。即使在最黑暗的夜里,也坚信东方会出现一缕晨曦。让人人感知爱,他们最终会感激你,或早或迟,他们将用感恩的泪水向你致意。让生命绽放灿灿华光,用微笑化解每个悲伤,幸福快乐将会拥抱每一个宁静澄明的心房。蒋先生走后的若干岁月,赵登营教授除了用心传承先生的艺术衣钵,还把先生爱生如子的优良品德延续下来——注重师生关系、课堂和谐氛围的营造,注重学生个体心理研究,保护每位学生的天性,通过各种方法开发学生潜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歌唱理念和快乐、自信的歌唱心态。因材施教是蒋英先生的声乐教学精髓所在。赵教授得益于先生当年为他积累的大量曲目,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作品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题,提高演唱水平。他在各声部过渡声区的训练、音域的拓展和声部划分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所教授的学生多人次在国内外声乐比赛中获奖,多位学生成长为活跃在国内外歌剧舞台一线的青年歌唱家和国家级音乐艺术院校、艺术团体的骨干力量。作为全系日常教学工作量最大的教师之一,他从无怨言,欣然耕耘。除保证正常的教学外,他还经常率领在校学生赴国内外举办音乐会,去各地音乐艺术院校及师范院校讲学,受到热烈欢迎。近年来,赵登营还担任了中央直属艺术院团专业考核评委、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演出季评委和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亦曾多次受邀担任全国声乐比赛评委。赵教授始终认为,成为一名称职的声乐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老一辈声乐教育家言传身教的受益者,他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年轻的声乐教师,使学子们在声乐求索之路上快乐成长。为发扬蒋先生教予的“积跬步以至千里”的精神,自2000年起,赵教授开启了边唱《冬之旅》边在各地高校讲学的历程。2010年,内蒙古大学正式委托赵登营教授担任艺术学院八名在职声乐教师硕士阶段的专业课导师,对他们进行专业上的指导。经过三年的探索,相关教学成果表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教师的歌唱和教学理念,学生们的演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提高!因此,赵教授便产生了到各地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学院)推广此种培训声乐教师的模式。从信阳师范学院开始,逐步推广到周口师范学院、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等,教学模式为每学期用三到四天的时间集中为教师上课,每次约培训八至十名教师,每位教师三节课,结束后布置回课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教学中打基础的必备作品,以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中国经典艺术歌曲为主。在声乐技巧逐步提高后,陆续增加德语、法语经典作品等,以开阔教师们的专业视野。这样的师资培养模式,赵登营教授已经风雨无阻地坚持了近十年,一批又一批高校专业教师因此受益。他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向蒋英先生、沈湘先生等老前辈们坚守着自己的承诺!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qikandaodu/2020/1222/486.html



上一篇:江南初落雪 小楼又东风 ——诸明月的书画艺术
下一篇:科学精神在话剧中薪火相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