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钟士模科学家的光荣归宿(2)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钟士模的身上,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儿。面对学生多,任务急,学科新,当时学校的设备、资料有限以及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钟士模的身上,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儿。面对学生多,任务急,学科新,当时学校的设备、资料有限以及经验不足等等困难,临危受命的钟士模并没有因慌乱失了阵脚,他亲自带领全体教师,从教学计划到教学方案再到课程设置,甚至是课程试讲、实验的设置,都一一参与,正是这种事无巨细的责任精神才使得教学任务圆满完成,解决了国防尖端工业发展的燃眉之急。1958年到1966年,钟士模一直坚持亲自主持和精心策划,累计开设了41门新课程,培养了1179名毕业生,完成了9项重大科研项目。钟士模像抚育婴儿般细心呵护着自动控制系的成长,培养了大量的尖端技术人才和骨干,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谈起自动化,人们可能不太了解,它广泛应用于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研发等各个领域,它对国家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济、政治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我国自己的自动化控制学科,服务于科技发展。

万事开头难,我国的自动化控制专业的最初建立困难重重,其中的难题数不胜数。资料不足、器材缺乏等等困难,让钟士模碰了不少壁,尽管问题众多,钟士模依旧耐心规划和安排,起初他先研究自动控制和计算机领域的课题。1958年,他组织师生开始设计和制造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经过不断实验,克服不足,直到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大型计算机终告完成。

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405、406班(1964届)毕业合影,二排右七为系主任钟士模

鲜花绚烂的背后总是默默付出的艰辛。据钟士模女儿钟环珠回忆,夜色已深,父亲时常还在伏案疾书夜读。正是因为有一批像钟士模一样的科学工作者的日夜操劳,自动控制学科才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1959年,钟士模亲自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三自由度飞行模拟实验平台,解决了许多控制理论和技术问题,其后,研制成改进型的由16阶模拟计算机控制的电动试验平台,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几种新型号歼击机的驾驶仪搭建了平台。

此后,钟士模与其他同仁又设计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核反应堆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在我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我国全部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和部件设计完成的系统。1960年,我国第一台6阶非线性小型模拟计算机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随后又相继研制成功20阶非线性中型模拟计算机。1965年2月,开始研制全晶体管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钟士模亲自设计指导,精心计划,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成功,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台自行研制的第二代计算机诞生,该计算机作为我国第一台数字计算机投产后的产品在日本展览。一个个技术攻关的顺利完成,其背后,钟士模付出了别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细节决定成败,每一次大型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与钟士模扎实的自动化控制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是分不开的。1956年,他和童诗白、郑维敏合作完成了脉冲调节器的研究。他不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虚心学习,始终钻研在学科前沿,随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除此以外,他举一反三,把全系工作人员的学习发展也挂在心上,他经常主动和同事交流合作,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更好的科研效果。1960年他参加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一次世界大会(莫斯科)归国后,立即组织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的青年教师,对学科知识开展学习和研究,把最新的原理方法运用到科研项目。他善于启发年轻教师和学生,鼓励他们开设最新的专题课程和相应的选题论文。他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更好地运用到实践,解决现实问题,以身作则,让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和应用的价值。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著名控制论科学家钱学森当选为理事长,钟士模当选为副理事长,被委任为学会正式学术刊物《自动化学报》首任主编。在1957年至1960年,他曾多次作为代表出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筹备会议、工作会议和第一次世界大会暨成立大会,为这个重要国际性学术组织的筹备和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应聘担任了IFAC理论委员会委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自动化事业像一颗幼苗,在钱学森、钟士模等人的培育下,迅猛生长,成燎原之势。可以说钟士模把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我国自动化控制学科,他的无私付出,为自动化发展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钟士模(左)指导青年教师备课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qikandaodu/2021/0314/615.html



上一篇:上海交大出版社闪亮登场上海书展
下一篇:译者按中西文学理论的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