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上海城市交通碳排放评估及控制策略(3)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若延续既有发展模式,无论是总量、人均还是强度指标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严重背离总量减排的约束要求。“效率优化”情景虽然实现了人公里碳排放强

若延续既有发展模式,无论是总量、人均还是强度指标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严重背离总量减排的约束要求。“效率优化”情景虽然实现了人公里碳排放强度的稳定,但总量和人均指标依然较2012年增加45%和23%,难以实现2030年总量控制的发展目标。“结构优化”情景通过人公里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使得人均碳排放指标得到稳定,为总量控制创造了条件,也是推荐的发展情景(表4)。

3 上海交通碳排放的控制策略

3.1 协调规划: 控制出行总量和距离

(1)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

严格控制中心城建筑总量,有机疏解中心城城市功能。研究明确中心城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抑制城市蔓延拓展态势。加快健全新城综合功能,促进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优质社会事业资源重点向新城倾斜,减少对中心城的依赖。

(2)同步修编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同步修编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轨道交通、公交汽(电)车等专项规划。中心城进一步加密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郊区进一步完善轨道网络功能,结合设施功能性改造,增加快线,区域线等功能,并利用既有及规划铁路发展市郊铁路。

表5 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分时段的区段满载率与能耗强度线路高峰1h 平峰1h区段满载率 能耗强度(t标准煤/万人km) 区段满载率 能耗强度(t标准煤/万人km)1号线 44% 0.08 20% 0.20 2号线 39% 0.10 14% 0.31

表6 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分区域的区段满载率与能耗强度线路中心城 郊区区段满载率 能耗效率(t标准煤/万人km)区段满载率能耗效率(t标准煤/万人km)7号线 13% 0.32 3% 1.60 11号线 16% 0.22 8% 0.36

3.2 优化结构: 控制机动方式出行总量

(1)促进公交优先

构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用地开发模式,加强轨道交通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促进土地综合开发的作用,从出行源头上优化方式结构。完善公共交通各方式的换乘衔接,保障地面公交路权优先,优化票价票制,提升服务水平和可靠性,进一步增加公交吸引力。

(2)加强小客车需求管理

完善小客车额度牌照制度,逐步推行额度有期限使用、限制转让等政策措施,实现额度拍卖政策属性由物权向通行权的转型。进一步强化停车需求管理对车辆使用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并根据道路拥堵情况和大气环境状况,研究制定区域或通道拥挤收费、车辆限行等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在管理对象上,要实现对沪牌、郊区号牌和外省市长期驻沪使用车辆的全覆盖管理。

(3)鼓励慢行交通

构建便捷、安全的人行和非机动车出行网络,加强路内停车、违章占道等行为的管理,改善慢行交通通行秩序。完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加强与公共交通的换乘衔接。在商务区、滨水区、历史风貌区等特定区域内,试点设置小客车禁行或限速的低碳区,改善慢行交通品质。

3.3 提高效率: 控制人公里碳排放强度

(1)提高轨道交通客运效率

持续开展轨道交通功能性改造,优化大小交路设置,重点提高郊区段客运效率。合理制定票价政策,削减高峰客流,增加平峰客流,降低平峰时段单位客运周转量碳排放(表5,表6)。

(2)鼓励合乘

积极探索自驾车拼车发展模式,增加小客车的载客率。如借鉴国际上的社区组织的共有制、公司组织的会员制,以及北美的车站顺风车等拼车方式,因地制宜地在高速路、快速路、越江桥隧等道路设置HOV车道,同步完善法律法规,以更少的道路周转量提高更多的客运周转量,进而减少人公里的碳排放强度。

3.4 改进技术: 控制车公里碳排放强度

(1)积极推进节能技改

鼓励车辆制造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车辆的能耗效率。普及驾驶员节能降耗知识,不断提高驾驶员的节能意识和节能驾驶操作技能,倡导运输企业通过安装GPS监控终端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驾驶员驾驶车速的管理,规范驾驶行为,确保经济车速行驶。

(2)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试点和推广

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小汽车。加大公交、出租汽车、环卫、港口集装箱运输等行业和政府机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试点推广力度。加快充电桩、加气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qikandaodu/2020/1015/357.html



上一篇:好书介绍
下一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厚积薄发迈向新的未来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