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建航母病理中心助萎缩学科突围上海交通大学医(3)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经过两年多的传统组织学与新兴分子生物学的交叉,病理医生们不光接受了分子诊断,而且还积极与临床医生合作,主动引入新的分子病理诊断项目和技术

经过两年多的传统组织学与新兴分子生物学的交叉,病理医生们不光接受了分子诊断,而且还积极与临床医生合作,主动引入新的分子病理诊断项目和技术。

除了提供事业发展空间,病理中心还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人员收入水平,吸纳两家单位原有人才之外,病理中心成立后面向社会引进人才,目前已经形成了由5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的完整人才队伍。

陈国强院长强调,病理中心更重要的意义,是面向未来培养病理学人才。因此,病理中心建立了病理医生规培体系,每年约有6名规培生进入病理中心基地,正常情况下会有18人在病理中心接受规培,学员来自全国各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兴鹏

“不缺人”的奥秘

经过两年多的推进,上海交大医学院病理中心的顺利运转,效果甚至比推动者们最初的预期还要好。

王兴鹏院长告诉《新民周刊》,在全国各家医院病理科严重缺人的大背景下,病理中心做到了“不缺人”,让同行感到惊奇。所谓的“不缺人”,是指同样多的医生,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完成了更多的工作量,临床服务效率大大提高,而医生的工作压力反而小了。

袁琳医生在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工作了十多年,是病理科的青年骨干,她对这种改变有切身的体会。之前病理科的工作方式是,每名医生负责一天的所有病例样本,从接收样本到最后出诊断报告,跟踪到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每年手术量7万多例,加上其他镜下检查,病理样本量突破10万,而且样本量逐年上升。

一名医生每一批接收的样本有200多个,这些样本可能来自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接收到出报告的周期在3-5天。这种工作方式,要求医生精通各个专科,工作量大,精神压力也大,生怕出错。袁琳医生说,医生们每天疲于完成手上工作,经常要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完全没有时间学习和从事科研。

袁琳医生描述的工作状态,是国内医院病理科的普遍状况。病理中心成立后,袁琳医生工作时长比过去减少,加班减少,完成的工作量却没有少,工作更加精专,而且,她终于有精力重新捡起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以前觉得做科研是一种奢侈的想法,我博士研究阶段的研究方向是大肠癌的分子分型,现在可以捡起来了。”

病理中心是怎样做到“不缺人”的?傅国辉主任介绍,病理中心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划分病理亚专科。

“综合医院的疾病种类繁多,病理亚专科的分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著名的美国MD安德森医学中心就是设立亚专科的成功典范。病理中心划分了消化、胸部、头颈、妇科及乳腺、泌尿及男生殖、淋巴造血及软组织与骨、分子病理六个亚专科。每个专科都有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形成梯队层次,都有硕士以上学历,主任医师都有二十年以上丰富的病理诊断经验,部分医生有海外留学经历,几乎每个专科都有PI合作的科研团队,因此每个专科在诊断和科研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王兴鹏院长说。

划分亚专科后,病理医生不再从头看到脚,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可以更好地跟进新的学术成果和技术,提升诊断水平。诊断的准确性上升,医生的精神压力也小了很多。

除此之外,病理中心优化了工作流程。比如,常规的样本,由住院医进行初步的判断和筛查,住院医将拿不准的样本交给上级医生复核。就像各级医院之间分级诊疗一样,病理中心内部实现了分级病理诊疗,不同资质的医生各尽其能,既让年轻医生得到锻炼学习的机会,又让高年资医生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所以说,病理中心“不缺人”的奥秘,并非简单地增加人手,而是亚专科化改革、工作流程和人员结构调整等综合改革后的结果。

病理中心成立短短两年时间就取得如此巨大的变化,这让陈国强院长感到非常欣喜。“我们一开始就相信这个模式能够成功,因为它符合学科发展客观的规律,现在看来,效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

上图:医疗、教学、科研三个动能有机融合,病理学科展现出新的活力。

病理“航母”的辐射作用

从建立之初,推动者对病理中心就寄予了厚望,对病理中心的改革前景充满信心。

陈国强院长表示,3-5年后,上海交大医学院病理中心,有望成为一个辐射和服务整个上海市范围的病理中心平台,部分解决上海市各家医院的病理诊断问题。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qikandaodu/2021/0522/731.html



上一篇:广西葡萄霜霉病防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下一篇:基于分布式控制的小车编队方法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